郁林觀石刻群位于圣湖路花果山風景區(qū)大村水庫東南的飛泉村村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郁林觀石刻群,雖然是以郁林觀為名,實際上郁林觀只能算是遺址了,歷史變遷中,郁林觀早已湮滅,不復(fù)存在。只有觀名,仍為勝境。此處山水特佳,云煙繚繞,林木繁茂;噴珠漱玉,濺雪垂虹;山崖壁立,峻秀如畫。諸多自然名勝點綴其間。有丹石壁立,如映朝霞的‘朝霞壁’;有橫壓峰巔,石罅生云的‘埋云石’;有飛瀑懸空,薄霧彌谷的‘噴水崖’;有澗流淙淙,泉水清泠的‘濯纓泉’。
勝境之中,文采斑斕,就在那狀如雄獅的“獅子巖”峭壁上,鐫刻著唐、宋、明、清時期許多名人雅士的摩崖題勒,稱得上古刻薈萃,琳瑯滿目。
郁林觀石刻群中較為重要的一共有16處,為唐刻1處、宋刻8處、明刻2處,清刻4處,現(xiàn)代題刻1處,其他還有無年款石刻。郁林觀石刻的“唐隸宋篆”兩處碑刻最為有名,堪稱我國書法藝術(shù)中的瑰寶,為歷代金石家所重視。
唐隸即《郁林觀東崖壁記》,為唐開元七年書刻,宋篆即《祖無擇三言詩勒》,書刻于宋慶歷四年;1978年,葉圣陶為郁林觀石刻書寫“唐隸宋篆”四字榜額,立于明代題刻“飛泉”二字之下。
《東海縣郁林觀東巖壁紀》摩崖題刻,位于隋代郁林觀遺址“飛泉”東側(cè)的崖壁上??淌婺希瑑裘娓?.1米、寬5米,由右向左豎刻,首行篆書題名,正文連同落款計24行,行17字,字徑18厘米,全文共392字。刻于唐朝開元七年(719年),為隸書,氣韻開達,遒勁飄逸,蔚為壯觀。其運筆布白,具有漢碑《石門頌》之特色,其文乃出于當時海州司馬崔惟怦的兒子崔逸之手。情景交融,寓意清新,辭章綺麗,對仗工整。可惜書刻者無款,但可斷言,書是國手,刻是名匠。字里行間,洋溢著當時郁林觀的自然情景。“代有知而不能至者”,即仰慕勝境的美妙,客觀因素難以前來觀賞而嘆息;“至而不能賞者”,來了卻不知其美妙,或者說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賞而不能窮者”,雖能欣賞其一、二,卻不能領(lǐng)略其全部真諦和真實內(nèi)涵。此碑勒早在北宋間,就被金石家趙明誠和他的夫人李清照收錄在《金石錄•今存碑目》中。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說,她“建炎丁未(1127年)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當時東海治在南城,李清照就是這次把這塊唐隸的珍貴題刻收錄的。
《東海縣郁林觀東巖壁紀》是郁林觀石刻群中最負盛名的作品。
文章聲情并茂,是一遍絕佳的游記性散文:
維大唐開元七年歲次己未粵正月庚寅朔,時大人出為海州司馬,禮當巡屬縣,問耆疾。周覽海甸,察聽口謠,人無事矣。乃回駕惕想,眇矚云山,尋紫翠之所,登虬龍之道。蓋欲徵靈宅吉,洗我塵慮。巖巖直上,口口傍邃,霧月與碧海同深,朝霞將赤城爭峻。代有知而不能至者,至而不能賞者,賞而不能窮者。亟聞我東??h宰河南元公,光發(fā)幽躅,起予泉石,締思構(gòu)匠,蠲潔形勝。遂披叢篁,鑿崩壁,流泉噴水,藏宿雨而時來;臥石埋,觸搖風而不散。歷時花木,紅紫無名;入聽笙歌,宮商自合。固可為真人之別館,元始之離宮哉!夫登會稽,口突禹穴,慕古長想,復(fù)何奇乎?豈如志在魏闕,心游江海,兩忘出處,雙遣是非?唯元公得之矣。攀賞未極,列壑生陰,促駕言旋,攢峰擁騎。家君顧而嘆曰:「爾知游名山勒銘紀者,非思入上元,道存虛白,亦何能造次不遠而為之?吾少事林,長牽塵跡,晚齡心事,盡於巖間。小子志之,貽夫來者。其列座同志,次而鐫之?!?/p>
此文寓情于景,既生動地描述了云臺山的“霧夕與碧海同深,霞朝將赤城爭峻”,“懸流噴水,藏宿雨而時來,臥石埋云,觸搖風而不散。歷時花木,紅紫無名”的自然美景,同時也因官場沉浮,表現(xiàn)出塵遁世,尋求“紫翠之房”、“洗我塵慮”“心游江海”遠離世俗的情感流露,寫情寫景相得益彰,文章十分漂亮。
《東巖壁紀》雖僻在海隅,其拓本卻流傳極廣。宋代趙明誠《金石錄》便有收錄。清葉昌熾在其《語石.卷二》中再予收錄并有記:“海州古朐山縣地,明以前尚有漢刻東海廟碑。吾鄉(xiāng)顧氏藝海樓尚藏孤本,而原石之亡久矣。然郁林觀東巖壁紀,天挺偉表,鸞翔鵠跱,漢石門、析里兩頌無以尚之。以僻在海東,見之者少。山左趙佑赍兩本到京,余得一通,吳蔚若前輩懸之省館壁間,見者未睹年月,驚為漢隸。”將其與“漢石門”相較媲美,評價之高,十分少見。
宋篆,在《東巖壁紀》西斜對面,巖面高5米,寬6米,面北,共102字,分刻12行,每行7字,字徑26厘米。此由祖無擇擬文,蘇唐卿篆書,王君章鐫刻,集三人文、筆、刻之長,世稱“三絕碑”。此碑刻于宋慶歷四年(1044年)七月,屬小篆體勢,筆力蒼勁,結(jié)構(gòu)嚴謹,風格古樸。據(jù)《宋史》所記,祖無擇為進士,累官知制誥,曾與王安石共事,其文享譽海內(nèi)。蘇唐卿是我國宋代成就很高的篆書家。《金石索》一書載:“蘇唐卿,歐公(歐陽修)故人也,佳章善篆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編印的《各種書體源流淺說》曾特別介紹蘇唐卿的這塊石刻。
祖無擇,字擇之,初名煥斗,宋代上蔡人。祖無擇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神宗元豐七年。宋仁宗寶元元年戊寅科呂溱榜進士第三名,累官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進學士。歷知袁州、海州、開封、鄭州、杭州為官,所到之處,均治理有方,名望很大。曾任官歷經(jīng)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以言語政事為當時的名臣。
宋仁宗慶歷甲申年秋,三十三歲的祖無擇任海州提點,初到任他就攜友一起游歷了云臺山,觀賞了郁林觀及其山崖上的“飛泉”,并作詩留念:
犯驚濤,航溟渤。披宿莽,屐崛岉。愒槃石,解簪韨。挹飛泉,醒心骨。揮高論,謝俗物。思古人,忽終日。足飲酣,清思逸。即絕壁,試奇筆。千萬言,蒼鮮沒。后有人,爲吾拂。
此外,宋石曼卿的一首詩,由譚亨甫題刻在這里。詩分兩段,前一段5行,每行10字,后段6行,每行12字,記題刻緣由和時間。字徑皆8厘米,楷書。這首詩是來此觀感之作,原存海州康安寺壁間。譚亨甫恐日后遺失,遂題刻于此。時為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尚在飛瀑激流中的一塊大石上題刻“濯纓泉”三字,結(jié)構(gòu)嚴謹,挺拔清俊。石曼卿詩刻后面,還有一石刻,文曰:“鄭圃、楊公持公承東朐譚亨父同游,大觀,丁亥”。面向東,3行,每行6字,字徑10厘米,亦楷書。
另在《東巖壁紀》背后有《宋四士題名》石刻。文曰:“宋四士嘗登山,石林虞仲子,水石草堂道人,無礙居士,芝臺翁”。這里的無礙居士乃宋兵部尚書李彌大。此刻前一行6字,篆書,寬7厘米,長10厘米。后為四人名,每人1行,行書,字徑16厘米,無年月,從人名推測,當在宋、元間。在東巖壁下,還有《宋劉居實題名》石刻。文曰:“通判海州劉居實德充,案行屬部,過妙云觀,登獅子崖,至郁林觀少息,投宿海清宮,重和二年(1119年)仲春十有一日”。行書,雄渾古樸,像是一短小游記。另有橫書石刻,文曰:“石林虞仲子”五字,為1 行。還有《亢之等題名》石刻,文曰:“亢之同來,祖貺。同游”。分刻3行。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題刻“飛泉”二字,于東巖壁最高處,字徑1.3米,雄渾瀟灑,蒼勁有力。每逢雨季,濺雪垂虹,噴珠漱玉。懸流掩石刻,石刻匿懸流,意趣無窮。王同更有“采山釣水,沐月披風”八字,鐫刻在“飛泉”之下,辭旨清新,書法絕佳。另有一塊陳維恭三言詩刻,又稱“東巖壁碑銘”。此刻篆書,分刻4行,每行7字,字徑26厘米。還有“飛上天”三字石刻,無落款,根據(jù)風化程度,像是明末物。
清刻有朱照題“古愚子聽琴處”楷書、黃道傳題“垂虹濺雪,漱玉噴珠”,隸書。清錢泳游飛泉留款,以及“廉石”二字,刻于急流中的巨崖上,隸書,面西南,字徑0.45米。題者、年代均無落款,究其寓意,惟賞者自悟、品味。這里摩崖石刻共18塊,完好無損,堪稱石刻中之精品,無怪明代顧乾把這里作為《三十六景》之一景,名曰“仙宮碑篆”。他說這里“唐宋碑文,遍刻兩壁,雖苔蘚斑駁,不可盡識,而一二昭著處,求榻本者,無虛日也”。并非夸大之詞。
郁林觀石刻群是古代書法藝術(shù)遺產(chǎn),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史有著很高的實物價值,特別是“唐隸宋篆”二刻,極為難得,是古代書法中的瑰寶。1982年“東??h郁林觀東崖壁紀”被公布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祖無擇三言詩刻”等十余處宋、明、清石刻歸并入該文保單位,并更名為“郁林觀石刻群”。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郁林觀石刻
花果山山門以西不遠處,原有建于隋代開皇年間(581-660 年)的郁林觀,1400 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夠辨認出它的遺址所在之處,完全得益于石壁上的那塊唐碑《東??h郁林觀東巖壁記》。唐碑鐫刻在一塊天然的平整巨石上,凈面高2米,寬3.8米,蒼勁的隸書氣韻恢宏。由于石質(zhì)優(yōu)良,從唐代流傳至今,依然字跡清楚如新,是國內(nèi)罕見的書法石刻珍寶。
《東海縣郁林觀東巖壁記》是一篇美麗的游記散文,敘述唐開元七年(公元 719 年)海州司馬崔惟怦巡視海疆之后,順路到這里游覽的情景。文中描繪了當?shù)刈匀痪坝^,還詳盡敘述了開辟飛泉景點的過程。這也是云臺山有史以來首篇記敘旅游建設(shè)的文章。
唐碑對面是一塊宋代的摩崖石刻,體量較大,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碑用三言詩的形式,敘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暢飲終日的事情。由時任海州知州祖無擇作詩、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蘇唐卿小篆(曾篆書《醉翁亭記》碑)、王公袞刻。三者都體現(xiàn)了當時的較高水平,所以后人把它稱為"三絕碑"。1978年,葉圣陶為郁林觀石刻書寫了"唐隸宋篆"的榜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