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国产狼友视频|久久精品午夜好看的电影|精品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今日亚洲2021在线观看|aa久久一级一片毛片特色|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青草|亚洲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加入收藏|歡迎訪問連云港山海旅行社旗下專業(yè)旅游攻略網站!

客戶服務熱線:7:30-22:00

181-1521-0001

您當前位置: >>旅游攻略>>連云港海清寺塔佛教藝術遺存

連云港海清寺塔佛教藝術遺存

來源:連云港旅游 | 時間:2021-11-1

浮屠九級—連云港海清寺塔佛教藝術遺存

連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連云港旅游景區(qū)花果山風景區(qū)大村水庫之濱,這里峰巒合抱,碧波千頃,是一處著名的游覽區(qū)。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因而稱海清寺塔。此塔地處大村,當?shù)乩习傩諅鞣Q大村塔。塔內有瘞入的阿育王"靈牙",所以又稱海清寺阿育王塔。明《隆慶海州志》描述它說∶"浮屠九級,矗兀層霄"。我們可以想見當時古剎浮屠的規(guī)模和氣概。舊日的海清寺已蕩然無存,但阿育王塔依舊聳立在風景秀麗的花果山景區(qū)。

歷代相傳說此塔乃唐朝尉遲恭所修。據(jù)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記",說明此塔始建于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它是江蘇省北部現(xiàn)存的歷史最悠久、塔體最高的一座浮屠。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1972年9月曾來連考察,認為此塔和河北定縣料敵塔時代相當,建筑形制相似,譽稱為"南北二巨構"。

海清寺塔1972年經過同濟大學、南京博物院勘察小組的考察,對塔與寺的平面布置、塔的外形結構和內部作了詳盡的報告,并提出了可行性的修復意見。歷經風雨、岌岌可危的海清寺塔于1975年修復完工對外開放,并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日海清寺塔古塔穿云、碧波倒影,以它古拙風姿和矗兀層霄的氣勢,迎接著國內外的萬千游客。

海清寺塔置于山門內殿前,平面布置如洛陽伽蘭記所載的永寧寺,與唐宋以后佛寺以殿為主的配置方法不同,而海清寺塔建于北宋,其位置雖不在山門殿前,然仍對正中的軸線,不失為中國古寺建筑史上佛寺嬗變中的一例。

塔為八邊形,九級八面,高40.58米,正門向南,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狀券門。塔身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檐、卷剎均為磚砌而成。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其余四面均隱出直欞窗形。塔的底層是迭式腰檐,二至九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上梯形各級形成十字交叉形。至第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

我們一進入花果山景區(qū)的山門,遠遠地就可以看到水庫之濱古塔的身影,成為花果山一道亮麗的風景。有人形容它∶"上觀似從天而降,回徹清霄;下看似從地涌成,寶堂連海。"海清寺塔繼承了宋《營造法式》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巧作精構。塔址和塔基都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處理,雖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和歷史上有記載的大大小小的十八次地震考驗,至今仍未見不均勻的下沉和傾斜現(xiàn)象,巋然屹立,正應了塔門 楣上的碑文;"根深固蒂"。

根據(jù)同濟大學的觀察,從當前海清寺遺址的平面布置,仍可恢復當年的舊觀。塔位于寺前,對正中的軸線。它的后面是山門三間,額名"海清寺"。進內正殿三間,左右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系單層硬山造。按照我國佛寺北魏舊法,塔整個建筑結構合理嚴密,作風雄渾凝重。從塔內部結構看,塔內第一層至第八層皆有八邊形塔心,四面設佛龕,供奉佛像。建國后各層佛像已流落散失,蕩然無存。

關于塔的建造年代,民間傳說為唐,《明唐伯元游青峰記》所述∶"夜宿于老君堂,堂祀老君,在青峰下十余里,其右有破寺,寺前有塔,起梁宋間"。這里的梁當指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梁。塔內銘文有"大唐第二之尊"的稱謂?!逗G逅滤鴰n記碣》中有"天圣元年歲次癸亥,十月…""添興釋迦其身舍利阿育王靈牙寶塔"。這是始建的時間,塔的二層碑記為"時圣宋天圣丙寅"(四年1026)。第五層東南西碑記"至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三級內安佛像并碑文"。說明此塔重建于天圣元年至九年竣工。歷時九年。

海清寺塔在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很特殊的建造。根據(jù)已發(fā)表的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蘇州靈巖寺塔、河北密縣法海寺塔的發(fā)掘報告,塔中的文物都是在塔基中發(fā)現(xiàn)的,也就是說在建塔之初瘞入地基的。而海清寺的大批文物卻埋在塔心柱內,其銘文為"天圣四年",說明是在建塔過程中瘞入的。因而我們有理由推測海清寺塔是在原有的塔基基礎上,于天圣元年重建的。在塔心柱出土的石棺,從風格上看完全是唐代的風格,而且棺蓋斷為兩截,用石鉚釘鉚實,可以說是舊物利用。天圣元年的柳巒記碑中明確記載"竊以此塔鎮(zhèn)在海城靈基山東南角、大唐第二之尊",充分說明海清寺塔是建立在"唐"塔的基礎之上。這個"大唐"當指五代十國中的后唐,這就和唐伯元游記中所寫的"起于梁宋間"時代相去不遠。

2002年,花果山鄉(xiāng)以朱開亮為首的十位老人為編修《花果山志》,于海清寺塔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于"大宋建隆元年歲次庚申四月'碑記。建隆元年為公元960年,比天圣元年(1023年)要早63年,此時塔尚在,后傾倒,于天圣元年重建。

在動工修復前,連云港市博物館對海清寺塔進行了一次考古發(fā)掘,由王其杰主持,周錦屏等同志參加了發(fā)掘工作。在拆補第一層樓梯踏步時,在高出底層地面約2米的踏步下發(fā)現(xiàn)一長方形磚室。發(fā)掘于11月19日下午結束,瘞入地下近千年之久的一批佛教藝術品又重見天日,為我們展現(xiàn)了宋代佛教藝術的成就及風采。

磚室和石函內共出文物二十七件,現(xiàn)擇其珍品介紹如下∶

1.石函(石棺)置于磚室正中,方向南偏東6°,系用整塊青硯石雕成,下連須彌座,連蓋長90、寬40、高 60厘米。石函蓋在出土時已斷為三節(jié),后部原有細腰三個,函蓋呈蒸頂狀,長89,寬41,前高20、后高13.5 厘米。邊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出土時石函正按照四神所在方位安置。石函頭端的中間陰刻淺線門扉,門扉上有排列整齊的五行陰刻的門釘,門扉上有鎖,突出體外,兩側各陰刻直線紋類似窗欞。石函兩側浮雕內容相同的畫面∶前半部是諸天降十二部天樂來迎佛人涅槃境。前導者掌傘,第二人擊鈸,第三人拉幡,第四人吹法螺;后半部兩面各有二小人架扶一頂冠長袍的長者,一為帝釋,一為梵天,帝釋和梵天后面是佛的十大弟子。有的仰天長哭,有的俯首哀泣,形態(tài)異,極其生動。架扶二人頭扎雙髻,其余人眾頭部皆有項光,著寬肩大衣。這是一幅生動的形式別致的"涅槃變圖"。石函下連須彌座,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函,手托函底,上部方梟部位陰線刻纏枝花草如意紋,束腰部位和下部方梟淺刻云氣紋。整個石函造型凝重、雕刻細膩、形象生動。石函槽內前部較淺,為13厘米,后部較深,為20.5厘米,全由人工鑿成。

2.鐵匣 置于石函的深槽內,長方形。連蓋長34、寬22、高24厘米,生鐵鑄成,厚2厘米。蓋呈盈頂形,有一對鉸鏈固絆,底鑄"工人成遂"四字銘文。

3.銀棺 置于鐵匣前部,棺長 20.5、寬8.8至5.6、高10.5至9厘米,重7.5兩,出土前用銀絲繞扎。銀棺前寬后窄,棺蓋、棺頭和棺身兩側槌摸圖案和"涅槃變"圖。棺頭前兩側有槌摸的天王力士像,一執(zhí)劍一執(zhí)斧。棺蓋上臺槌揲佛的涅槃像,邊坡四周繞以蓮花,前后各有一個、左右各有三個佛的三寶之一的"金剛叉"圖飾。棺的兩側,為佛的十大弟子哭泣像,另三人為梵天來降、守護圣靈之像。畫面莊穆、形象飛動。銀棺下連須彌座,四周鏤出云氣紋。棺后刻寫銘文七行共八十四字,文曰∶"海州西市界弟子謝□□與弟謝詠母親吳氏三娘妹謝一娘男婆姐次男社會新娘張氏八娘新婦李氏二娘來福紅蓮馮一娘闔家等特發(fā)心之愿立等愿心早遂及須□障下生一會結來生之果天圣四年三月甘日"。底部為纏枝蓮花。

4.鎏金銀棺(圖 2)揭開銀棺,頭部置一鎏金銀棺,長10.3、寬5.7、高7.5厘米,重3.2市兩。鎏金棺蓋呈盝頂形,正中為佛的涅槃像,雙足露出,邊坡繞以纏枝如意紋,鎏金棺前和左右兩側各槌揲一個結跏趺坐于蓮臺的菩薩像,施無畏印,棺底為一朵槌揲大蓮花。棺后銘文五行共三十三字∶"施主弟子沈忠恕與家眷孟氏二娘于天圣四年丙寅歲四月八日安葬舍利功德記。"

5.銀方匣 置于銀棺尾部,6.8×5.4厘米見方,重1.9兩。銀方匣左右各有鉸鏈,后部有雙鉸鏈,前有鎖絆,蓋呈盝頂形。匣下有座,座下有四腿。銀匣蓋上銘文為"佛真身舍利兩顆永同供養(yǎng)進士傅曇一家發(fā)心共施。"匣前銘文∶"闔家等施傅曇男安仁傅氏大娘傅氏二娘傅氏三娘同達妻孟氏四娘與女兒同施",匣后銘文為"大宋國海州西市界進士傅縣天圣四年四月八日安。"

6.銀精舍 出土時置于鐵匣內后部。長 10、寬 3、高6.5厘米,重1.9 兩。銀精舍內安放一長方形木蓮座,上置一木刻"佛牙",襯墊的紡織品朽爛。出土時由于年代久遠,木蓮座朽壞,無法恢復原貌。銀精舍前后各辟一門,門兩側各槌揲一護法托塔天王像,四圍環(huán)以波浪紋。精舍兩側每邊各開三個3×1.7厘米長方形窗扇。頂形舍頂和兩側槌揲精美的纏枝如意紋。另外伴出的還有青瓷葫蘆瓶、癌金銅佛、銅獸、銀圓盒、佛骨、佛牙、琉璃瓶、舍利子等。其中佛牙經鑒定為馬牙上頜第三齒化石,而臺利則是珍珠和細粒雨花石。

阿育王塔,因供奉"釋迦真身舍利及阿育王靈牙"而得名。"阿育"是譯音,即無憂無慮的意思。阿育王是公前266年即位的中印度的一個君王。他原先信奉婆羅門教,剛愎殘暴,殺戮兄弟。當了國王后,改信佛教,放下屠刀,施行仁政,成了佛教的大護法,對佛教廣泛傳播國外出了很大的力。據(jù)佛教史記載∶為供奉釋迦真身舍利子,他在全國各地修了八萬四千塔,都叫阿育王塔。西漢末年,,西域游僧東渡我國傳經,津津樂道講阿育王建塔的故事,我國才仿照阿育王塔建塔。初期的塔實際是一座墳,是用來埋葬舍利子的。它建有一個平臺,平臺上建一米多高的墳塔,稱為"浮屠"。經過中國的漢化和改造,塔成為寺院宗教建筑中的重要代表,形制各異,成為中國古建筑中一朵奇葩。中國的塔一種是藏經,另一種是藏佛牙,因功用不同而名稱各異。其建筑形制和建筑質材也因時代不同而各放異彩,成為中國佛教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中國有關"佛牙"的記載,最早當推南朝時梁《高僧傳·法獻傳》;"獻先聞猛公西游,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圣跡。以宋元徽三年(475年)發(fā)踵金陵,西游巴蜀,道經,獲佛牙一枚,又得龜茲國金象,于是而還";《釋氏稽古略》載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條∶"帝敕右街僧錄備僅仗音樂華迎大相國寺佛牙舍利供養(yǎng)于開寶寺塔下帝制以贊。"海清寺塔出土的石函上的浮雕"涅槃變"圖和《釋氏稽古略》的記載可以互為印證。唐代石函在鎮(zhèn)江鐵塔塔基中曾出土過,其作風和海清寺塔石函相比,前者雄渾,后者細膩,端嚴優(yōu)美,表現(xiàn)了宋代石雕藝術的時代風格。

這批文物與佛教密切相關。從出土銀方匣中兩顆"真身"會利來看,此塔當屬"真身舍利塔"一類。千百年來,"佛牙"和~舍利"不知騙了多少善男信女,筑塔、造金棺瘞入地下,頂禮膜拜。永同供養(yǎng)。但宗教的傳播又往往同時伴隨著文化藝術的交流。羊常成熟的高浮雕技法、槌揲精美的金棺、銀棺,早已把外來的佛教造型藝術和中國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和諧巧妙地結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

文章來源于網絡,作者:周錦屏等編著